半米田埂化干戈!正宁法院这场调解,让二十年邻居重续昨日情

  “老周,快尝尝新打的玉米榛子!今年收成好,多亏你帮忙!”农历十一月,正宁县宫河镇南堡子村的地头,老吴提着一袋刚打的玉米榛子,笑盈盈地递给隔壁田埂的老周。谁能想到,几个月前,这对一起扛过锄头、喝过老酒的老伙计,还因为半米田埂的地界,闹得要断绝往来。而让这段情谊重归和睦的,正是正宁法院一场充满泥土气息的调解。

  一垄田埂引发的 “土地保卫战”

  故事要从去年说起。老吴和老周两家的玉米地相邻二十年,中间仅隔着一条窄窄的田埂。往年,两家互帮互助,,连村里的老辈人都羡慕这份情谊。可今年,老周翻新田埂时,为了多种几行玉米,悄悄把田埂往老吴家的玉米地挪了半米。

  “老周,这田埂咋歪到我地里了?” 老吴发现后,拿着卷尺找上门。老周却梗着脖子辩解:“这田埂本就没个准头,我翻新时顺手挪了点,多大点事!” 好话没说两句,两人就红了脸。从那以后,两家的矛盾像野草般疯长:老吴在交界处插满竹桩,老周就拔掉竹桩种上玉米;老吴放水灌溉时故意多漫过几垄,老周就截流水源…… 原本互帮互助的好邻居,成了见面就瞪眼的 “仇人”。

  村里的老支书带着乡镇干部、司法所调解员,却被两人顶了回去:“别管闲事,这事得法院来评理!” 眼瞅着矛盾越闹越大,老吴一纸诉状递到了正宁法院。

  调解员法官一起下田埂

  正宁法院收到案件后,没有急着立案开庭。“农村的土地纠纷,争的不只是几垄地,更是一口气。简单判决容易,可两家的仇怕是要结一辈子。” 调解员老张和法官老陈翻着卷宗,决定联合启动“田间调解” 模式。第二天清晨,他就带着书记员、司法所调解员和村里的土地管理员,背着国徽、扛着测量仪,踩着露水来到了玉米地边。

  “老吴,咱们先量量地,把事情弄清楚!” 。在众人的见证下,测量仪精准标出了两家的地界 —— 老周确实侵占了老吴家半米宽的田地。老周涨红了脸,嘟囔着:“我就想多种点玉米,没想真占了……” 老陈拍拍他的肩膀:“咱们都是庄稼人,知道土地金贵,但邻居情分更金贵啊!当年你家盖房,老吴可是带着全家来帮忙的。”

  调解员则从法律角度耐心解释:“《民法典》规定,相邻土地使用要互相方便。老周占了地,不仅违法,还伤了和气;老吴要是得理不饶人,往后抬头不见低头见,心里能舒坦吗?” 土地管理员拿出泛黄的分地台账,帮两人重新划定了清晰的田埂线。

  经过一上午的调解,两家人的态度渐渐软化。老周主动道歉:“是我糊涂,这就把多占的地还回去!” 老吴也红着眼眶说:“我也不该较真,咱们还是好兄弟!” 当众人合力竖起新田埂时,围观的村民们自发鼓起了掌,田埂上的争吵声,终于化作了和解的笑声。

  半米田埂撬动乡村治理大格局

  这场充满泥土味的调解,背后藏着正宁法院 “源头预防化解” 机制的深意。老陈算了一笔账:如果直接判决,不仅耗时耗力,两家后续还可能因执行问题再起冲突;而通过田间调解,仅用一天就化解了矛盾,更保住了二十年的邻里情。“在农村,土地就是一家人的生计,但比土地更珍贵的,是代代相传的人情味。” 老陈感慨道。

  这场调解的社会效应,如涟漪般在乡间扩散。南堡子村的村主任说:“现在村民遇到地界、灌溉纠纷,第一反应不是吵架,而是说‘走,找法院的老陈评评理’。” 正宁法院趁热打铁,在全县推广 “法官驻村 + 田间调解” 模式,建立 “土地纠纷调解手册”,用老吴和老周的案例开展巡回普法。三个月来,全县相邻关系纠纷案件下降了 15%,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会了用协商代替对抗。

  更令人振奋的是,这场调解成为了正宁法院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法院联合农业农村局、司法局,在各乡镇设立 “田间法庭”,培训村干部成为 “法律明白人”,织密矛盾纠纷排查网络。如今,正宁县的田间地头,“有矛盾先商量”“有事找法官调解” 成了村民们的共识,曾经剑拔弩张的农户,又在田间地头重现互相帮衬的和谐图景。

  从半米田埂的纷争,到千万颗心的和解,正宁法院用沾满泥土的调解,书写着新时代 “枫桥经验” 的乡村实践。在这里,司法不仅守护着公平正义,更温暖着每一寸土地,让法治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,让邻里和睦、乡村和谐的美好愿景,在司法温度的滋养下徐徐绽放。